中国经济的崛起,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我国与国外的高层次往来也更加紧密。据在职研究生网获悉10月16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携手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共同举办第四届中印合作论坛,旨在探讨中印两国间的双边贸易与投资问题,并向“圣雄甘地”诞辰暨联合国“国际非暴力日”献礼。论坛吸引了近百人参与,多家中外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苏理达(Hellmut Schütte)教授致开幕词。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史耐恩(Naveen Srivastava)先生就中印关系现状发表讲话。他表示,李克强总理近期访印之后,两国未来必将在外交、经济和文化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塔塔集团执行委员会成员木孔德.加温.拉詹(Mukund G. Rajan)先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姚卫民先生和工商银行孟买分行总经理孙翔先生作为中印企业界高层人士参加论坛,分别就“企业社会责任、道德、品牌–塔塔集团的发展历程”、“中印合作:商业视角透析与华为的真实案例”及“印度金融业的机遇与挑战”三个话题发表讲话。塔塔集团(Tata Group)是本届论坛的主赞助商。
姚卫民认为,企业更关注实际工作层面和每天的投资和商业环境。中印关系是多年来的热点话题,但立足眼下,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需求才更具有意义。孙翔则在发言中谈到外资银行在印度开展业务所面临的挑战。他说,印度和众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金融监管相当严格,对外资银行的业务空间、外部借款和离岸业务等有较多的强制性规定。同时,作为一个高税国家,外资银行要缴纳更多的税。这些都使得中国投资者在印度投资发展遇到一些障碍。但他希望,随着双方政府和金融界的努力,一些影响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障碍和问题能逐一得到解决。尤其是允许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印贸易。
此外,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商务与管理学客座副教授维诺德.贾殷(Vinod Jain)、剑桥大学Judge商学院研究员、世界经济论坛成员纳维.拉乔乌(Navi Radjou),及马凯集团合伙人茹欣桦先生在内的中外知名学者和业内人士从“中国和印度的离岸IT服务业:能力发展与创新”、“中国的对外投资:是否忽略了印度?”、“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商机”及“Jugaad – 节俭式创新”四方面剖析了两国关系及在各领域内的合作与竞争。
张军教授认为,对海外直接投资者来说,印度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相似,具有独特的诱惑力和市场潜力。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到印度投资的企业在制造业领域相对较少,而那些希望在印度投资港口、航空、电信和互联网服务等领域的中国国有企业,在印度又受到限制。参与基础设施的投资依然是当前和未来数年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和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领域之一。
张军教授建议,印度应在未来基础设施建设中减少或取消限制,给予中国积极参与印度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机会,通过磨合和互动逐步建立起中印企业之间,特别是中国企业与印度政府之间良好的信任,为未来进一步有效吸引来自中国制造业的海外投资奠定基础。
维诺德.贾殷教授在演讲中预测,全球IT服务业价值直到2017年都会以每年5%的速度不断增长,每年新的潜在业务价值600亿美元。为了建立和保持中印IT企业的竞争优势,他建议必须做到:1、注重能力建设、创新和研发;2、加强开放式创新、协作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3、不仅利用现有方法,还要开拓新的途径致力于能力建设;4、建立和维护客户关系——不仅依靠首席信息官,更要依赖众多首席级别的高管,因为他们为客户承担着越来越高的增值工作。
19年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发展迅速,从名不见经传到享誉全球,其中一条重要体会就是始终不忘紧密联系经济形势和企业实践创造并传播知识,而举办各种国际国内的产业论坛就是这一精神的最好体现。中欧非常愿意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搭建一个政府高官、业界翘楚和学界精英进行有效交流与充分沟通的平台,共同为解决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