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一直是很多高校商学院特别重视,对此各大高校每年都会举行案例研讨会等,细致的引进各大案例等,据在职研究生网了解上海财经大学EMBA一直风行此方法。
迈入上海财经大学EMBA课堂的第一天,温赛光这样介绍自己:“我是军人出身,从15岁起在部队待了26年。在部队我是不折不扣的老兵,而在这里,我就是个新兵。”
两年期间,每月四天课,已过不惑之年的温赛光重新做回学生。当时已任侨园养老董事兼执行总裁的他,最难克服的不是惰性,却是“关机恐惧症”。上课要关机,这对公务缠身的商界人士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与外界隔绝,”温赛光说,“万一漏接了重要的电话怎么办。”
不过,一切都是值得的。最初自认财经功底不扎实的温赛光,如今也能从国家新近出台的政策预判经济走向,从企业家的某个动作分析他的商业企图,更重要的,是将EMBA的所学所思运用于自己的事业。
案例教学,教你“得法”
投入不菲的财务、时间成本去读EMBA,到底能获得什么?
“不能神话EMBA”。温赛光的答案很务实。他引用古话说,天下事有难易,得法则易,不得法则难。EMBA带给他的收获是,通过案例教学的形式,吸收到管理的方法与规律。
有一个案例,让温赛光至今记忆犹新。
上海某民营企业,企业家是郊区农民出身,骨干、员工大多都是老板的亲戚。这样一家企业,在与青岛某大型企业竞争德国某公司的合作业务时,一举胜出。财大老师觉得神秘,亲赴企业调研。中午在员工餐厅吃饭时,有了不小的发现:
餐厅里铺着白色的长毛地毯,每个人必须脱鞋进入。入得餐厅,上千人的大堂鸦雀无声,桌上没有剩饭菜。过道中4、50个带着袖标的人,拿着警棍巡逻,谁说话就是一棍子。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种奇特的管理肯定是不合适的。然而,正是这种安静、规矩、不浪费的企业作风,让德国人的天平偏向了他们。“窥一斑见全豹”,这个微小的细节让德国人相信,这样的企业一定自律性极强。当下拍板与其合作。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管理各有各的手段,达到目的才是关键。”温赛光说,“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建立管理制度,有效的才是好的。”
在任《侨商》杂志总经理时,温赛光手下的一位编辑部主任,用管理战士的方式带编辑部,要求天天开会,上班打卡,不许迟到,结果部门管不好,好的编辑流失掉好几个。与前述案例两相对照,温赛光说,农民企业家用近乎非人道的方式管理农民,是基于他对员工特性和组织特性的了解,“任何管理制度不能照搬,适合的才是好的”。
专业学习,高屋建瓴
一个个案例,从不同的细节切入,潜移默化中改变学员的思维习惯。若将案例比作珍珠,那么,将这些珍珠串成线的,是老师的讲授。
进入EMBA的第一堂课,是财大的招牌老师张银杰教授的宏观经济学。“老太太是吉林人,讲课富有激情,能迅速抓住眼球。”温赛光从前自学过经济学,但限于眼界和时间,总不能有完整的理解,经过老师系统总结过的内容,有如醍醐灌顶,“原来似是而非的东西一下就通了,过去积累的散的知识点全连上了”。
温赛光现在经营的企业,选择了养老为主要发展方向。他计划做一个以养老地产为核心的资源整合平台,将老年旅游、健康管理、文化娱乐和理财等四块老年人最关心的内容,整合进“复合型快乐养老社区”。这个社区强调中国式养老,为老年人打造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的空间。
养老这项事业虽是温赛光自退役就做出的选择,但在格局的规划和行业趋势的判断上,温赛光认为,张老师讲授的宏观经济学给了他更开阔的视野。
凭能力,挣圈子
“上EMBA就是请客吃饭”,结交人脉、混圈子似乎成了人们对EMBA的共识。然而,温赛光选择财大EMBA,却是抱着极为单纯的目的: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在国内100所财经类院校中排名榜首,这个专业优势让温赛光排除了其他的选项。
“我没有把交际关系放在第一位,读EMBA首先是想补充能力。”对于所谓的圈子,温赛光有自己的理解:“没有能力交际没有意义,圈子是靠能力挣来的。”
抱着学习的态度,温赛光成了班上最用功的学生。“我听课是最认真的,任何同学的笔记没有我记得多。”4天的课,他能用掉一打水笔。“我有这个欲望,如饥似渴地吸收、消化。”
“EMBA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吸收并升华智慧的过程”,这智慧不仅来自学富五车的老师,也来自身经百战的同学。“来上课的都是小圈子里的精英”,温赛光很享受被聪明人包围的感觉,“近朱者赤,跟有智慧的人在一起能学到智慧。”与各行各业精英的思想交流和碰撞,这也许才是“圈子”的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