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一个生肖,EMBA来到我国快12年了,作为高级工商管理硕士,一直深受广大精英的关注。据在职研究生网了解EMBA即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是MBA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要求学员有8年以上的工作经验,4年以上的管理经验,每月利用业余时间集中上课,课程内容广泛,理论与实践平衡。其实质是一种具有学位的在职培训。相对MBA课程来说,EMBA课程为管理经验丰富但离开应试环境多年的商界领袖及企业高层人员提供了一个进一步学习、交流的机会,近年来在国内风头甚劲。
陈杰平教授身兼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副教务长和EMBA课程主任,对目前国内外商学院形势有着深刻的认知。最近,陈杰平教授就EMBA课程的针对性等问题与《企业观察报》记者分享了他的看法。
企业观察报:系统学习EMBA等课程目前已经为企业管理者所广泛接受和追捧,但在选择上可能会有所困惑。相对来说,EMBA课程更适合哪类人群?
陈杰平:我认为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一些中层人员来咨询,我们会劝他们暂时先不考虑EMBA课程。因为,EMBA课程中很重要的一块在于同学间的分享,这也是学习的过程。当你阅历不够,没有考虑过那个层面的事情,可能会听不懂其他同学的探讨。同样,你的分享,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可能也不是他们关心的领域。
就读EMBA课程,除了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更是对过去经验历程梳理的一次机会,甚至会影响到下半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大部分人一生只会就读一次MBA课程,在什么时候就读收获最大呢?就我看来,无论从过去的经验积累还是未来的道路方向考虑,40岁的时候选择EMBA,会比30岁来得更为适合吧。
企业观察报:在中国,EMBA课程要比MBA课程更热门。您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陈杰平:第一,从办学方来说,对EMBA课程更为重视。从商学院的社会使命来说,最终目的是要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怎样能使贡献最大化呢?就是一定要以先进的理念影响到金字塔顶尖人物,我们的目标客户就是这些人。
第二,EMBA对教授的要求更高,师资力量更强。对于企业家学员来说,最大的成本,不是近60万元的学费,而是时间。有人问我,这么高的学费读EMBA值不值?我的回答是,如果你每天面对一地鸡毛的小事,这60万不值得。如果你一身系企业利害,重大决策动辄百万千万,就读EMBA会是正确的选择,它能够帮助你更有效地节约成本,做出判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也使得学员们对教授的水平有更高的需求。
企业观察报:由此,商学院课程日益火爆,在商学院进修也已经广泛被企业管理者接受,各家商学院生源扩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准入门槛是否过低的争议,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待的?
陈杰平:商学院的火爆与经济发展相关,这种情况也确实存在。我知道有一家商学院,去年教出20个班,这很可怕,数量的骤然增多很可能导致的是质量的下降,中欧不提倡这样。我们学校提供的是课程体验——不切实经过两年课程,很难评价其好坏;经营的是声誉——毕业生就代表了我们的声誉。
对商学院来说,学员的质量,80%从入学起就已注定。招来的如果都是一流人物,那毕业的时候必定也是一流。中欧一直有个目标:要把最优秀的学员都纳入麾下。对招生的重视,包括学员自入学起至毕业,一连串的笔试、考试、课后讨论,这些都是为了保证中欧学员的能力与态度。学员所形成的这个圈子好坏,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商学院自身水平。
企业观察报:关于这个圈子,很多商学院包括中欧自身,是否非常在意营造校友圈的氛围?
陈杰平:是的,中欧对构建校友圈投入很大。我们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同学们不仅在校期间可以学习,通过这个平台,毕业后仍能做到终身的学习交流。
在一次分享学习体会的活动中,何伯权,乐百氏的创始人,他说——现在他和中学、大学的同学聚会,大家更多讲的是过去,但是他跟中欧的同学聚会,大家更多讲的是未来。这句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在EMBA的同学圈子里,大家都处在事业发展的相似阶段中,面对着相似的问题,迎接着相似的挑战,拥有着相似的追求,分享的目的是为更上一层楼。
企业观察报:就您所知,读EMBA会对学员的职业生涯有哪些提升?
陈杰平:有时候我们发现,学员毕业后反而工作更辛苦、更劳累。收入越高的人,往往越没有时间享受生活。就读EMBA,总会看到比你更强的人,眼界一开阔,就会觉得不够。在学习后掌握了知识和技巧,朋友圈也上了一个层次,企业家或许能做到更好。
其实我最希望看到的,是通过中欧的学习之后,学员们不但收获了知识,在精神面貌、身体素质上也有所提升。学校常通过一些活动,组织学员们锻炼身体,放松心态。弦不能总绷得过紧,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企业观察报:在今后的发展中,中欧一直以来的国际化风格,是会继续发扬,还是会更向本土靠拢?
陈杰平:关于未来,我们要因势利导。中欧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外界一直有中欧倾向外资企业学员招生的传说,这是误解。目前,我们的学员48%来自民企,6%来自非营利部门,其余学员来自国企、外资等。在能预见的未来,我们的民企学员将会超过50%。
即使不出国门,去往不同的地域文化法制背景下发展的企业,包括涉足其他行业领域,比起片面理解的国际化进军海外市场,多元化的企业也同样具备挑战。
所谓中国深度,不但指中国企业日趋成熟,开发了一套适应自身的理念和方法,也是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亚洲商业先发展起来的国家与地区,如日本韩国等,商业教育中开始包含越来越多的本民族因素,中国EMBA课程更需要这些。我们过去的大学教育忽视了文化培养,面对社会上层人士,除了提高商业管理能力,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努力,补上文化修养这堂课,提升他们的综合领导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