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学院EMBA教育项目中,高校商学院邀请商业名家大师举办峰会,一直是很多商学院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环节。据在职研究生网获悉7月11日,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家俱乐部五周年庆典主题论坛——“文化与新领导力”系列活动暨第三届“上财全球EMBA圆桌财经对话”在外滩源壹号隆重举办。百余位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家俱乐部会员和上财全球EMBA学生出席此次活动。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商学院院长孙铮教授出席活动。孙铮副校长在致辞中向在座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本次活动以‘观势,破局:致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为题,探讨这一议题,对于我们加深认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科学选择我们的发展应对策略,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次活动的主题演讲环节,邀请到中国银监会前主席、中国企业家论坛名誉主席刘明康先生。演讲开始前,刘明康先生受聘成为上海财经大学名誉教授,孙铮副校长为其颁发了聘书。
刘明康先生此次为在座会员及学生们做了题为“重新定位——论改革新时期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及关系”的主旨演讲。刘明康在演讲中就中国经济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通过对不同行业案例的分析,解剖了这种表象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就政府与市场如何互相合作,应对当前挑战,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而面对当前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刘明康建议企业若要稳中有进,务必做好尽职调查工作。
在随后的圆桌对话中,上海市银监局副局长蔡莹、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戴国强、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及知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叶檀受邀参与了对话。上财商学院院长助理兼EMBA中心主任姜晖博士担任对话主持。围绕着“如何以政治改革释放经济深层增长潜力”、“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在哪里”、“货币政策走向与有效性以及金融生态”、“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这四大议题,对话嘉宾展开思想的交锋。
谈及中国经济所处的“十字路口”,叶檀女士认为“分裂”成为目前中国经济的真实写照:“说的和做的不是一回事儿,真正倡导的行业往往并非赚钱的行业。”同时她认为,国内实体经济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产能过剩已严重到人人都不愿意干实业,而一些短期获利的行业却总有大量资金迅速涌入。李迅雷先生分析认为,中国经济问题主要是以下原因:企业产能过剩,盈利下降,导致现金流紧张;地方政府大规模投资,债务受利率影响存在较大风险;房地产行业对地方政府收入影响太大,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对于“钱荒”问题,戴国强教授认为中国并非真正遇到钱荒,而是资金的结构不合理、匹配不恰当。同时,他也提到在目前形势下,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尽理想,应更多寄希望于财政政策,但财政政策改革步履缓慢。针对种种问题,蔡莹先生则表示,目前银行找不到好的投资导向,原因涉及中国国情中的基础问题,需要国家从以低成本劳动力为支撑的出口贸易转向以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市场要素的产出率,从而提升国家经济的成就,“困局并非短期能够解决”。
提到为当前中国经济开“药方”,戴国强教授认为要推进经济体制及政治体制改革,“民主虽然影响决策效率,但能使我们避免较大的失误和风险。”蔡莹先生认为,官民需要共同努力,各自承担应有的责任。叶檀女士表示,一要放权,二要约束既得利益。李迅雷先生认为,垄断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是目前最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对话结束后,现场在座金融界、企业界精英们就相关问题与对话嘉宾进行了进一步交流。活动最后,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案例中心发布了《2013江浙沪城商行竞争力排行榜》,上财商学院院长助理兼案例中心主任王少飞教授做现场报告。该排行榜包括江浙沪城商行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以及分别以金融规模竞争力、金融盈利竞争力、金融安全竞争力、金融绿色竞争力、金融创新竞争力、金融贡献竞争力、金融区域竞争力为指标的七个子榜单。
此次发布的2013江浙沪城商行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上海银行以微弱优势胜过江苏银行,位于第一位。从整个综合排行榜来看三地城商行综合竞争力情况,上海市城商行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江苏省城商行总体排名第二;浙江省城商行位居第三。若按得分趋同性原则进行层级划分,可以发现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属于第一层级;杭州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苏州银行可以归入第二层级;第三层级的城商行包括民泰银行、泰隆银行、绍兴银行、台州银行、稠州银行、湖州银行和温州银行。
在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与信息的交汇中,本次活动圆满落下帷幕。上海财经大学的商学教育始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后商科迁址上海,并于1921年成立上海商科大学,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任教务主任。 作为中国最早的商学研究高等学府,学校自创校伊始,即提出要“训练和发展那些具有导向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在工商业中居于领导地位者”。秉承这一传统和精神,学校几代优秀商学教育家黾勉从事,探究真理,并以研究所得贡献社会,传道授业,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姚耐、褚凤仪、褚葆一、李炳焕、李鸿寿、孙怀仁、吴承禧、王惟中、杨荫溥、龚清浩、许本怡、周伯棣、邹依仁、薛仲三、周有光、尹文敬、刘絜敖、彭信威、胡寄窗、娄尔行等各学科著名教授,都曾在我校为中国的商学教育倾注心力,孜孜不倦,可谓积淀丰厚,传承优良。
经过几代商学教育人的不懈努力,上海财经大学现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类的商学学科教育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1981年,学校成为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1992 年成为全国首批建立流动站的高校。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和2007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2007年,学校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985专项)。学校目前拥有会计学、财政学、经济思想史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金融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会计与财务研究院3个国家级基地;并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4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国家学科目录内批准的学位授权点24个,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国家学科目录内批准的学位授权点55个),以及36个本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