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商学院 > 热点关注 >

    企业家能在中国商学院里面学到什么?

      商学院又名工商管理学院,主要是高校为培养商务人才专门开设的,以培养能适用当代商务理念的经济人才为主教育机构。在职研究生网报道,商学院的主要功能已变成了为生意人结交官员提供一个平台--它是商场与官场的互动场所。应该说,这确实是一个上得了台面的交流平台--念书嘛,在中国人的传统里,自然要比吃饭、喝酒、卡拉OK、打麻将……之类高雅得多,而听京戏、打桥牌则又不及它显得进取有为。

      其实,如果再将视野放得更宽一点,眼下中国的各级党校也普遍存在类似的这种变味情况。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内,党校是培养党的干部的地方,为此,那里主要教授和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各种与治国有关的学问。只不过,现在人们赴党校进修,大多是把它视为一次积累更多人脉关系、获知上层最新信息的好机会,至于那些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非常次要的目的。

      当然,党校不同于商学院,它有比较刚性的门槛,不是随便什么人交了学费都可以进去的(商学院也有入学考试,不过它对知识的要求毕竟不高)。但正因为这样,高层级的党校(如中央党校)不定期举办的那些非党员干部学员的特殊进修班--如“民营企业家班”、“外企经理班”等--往往格外吃香,这里面的道理还是一样的。

      我写这些,并不是要批评商学院(还有党校)遭到“异化”、主张它们不应当沦为社交场所,我也没有暗示这些社交背后隐藏着多少见不得人的勾当的意思。事实上,商学院也好,党校也好,它们都是“大学”,大学自其在欧洲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社会精英就各种问题展开自由交流和讨论的开放平台,而远不仅是一种封闭的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心。反过来说,没有自由活跃的交流和探讨,学术研究也是不可能取得长足进步的。至于不法的钱权交易,则在任何场所都有可能发生,那是个法治问题,并不是商学院的错。

      但我还是想要指出一个本质区别:欧美商学院内作为一个社交平台,其主角是商业界的同行;交流和探讨的主要内容,也主要是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中国商学院里的社交,其全部目的似乎只是在于结识和“交朋友”,至于交流和探讨什么内容倒是无关紧要的。既然这样,那又何必一本正经地搞那么多课程和考试呢?精英们的时间本来就很值钱。

      通过以上在职研究生网对国与西方在政治、经济、社会、甚至文化领域中的显著差异分析可能大家对商学院了解了吧。如需了解更多相关问题可登陆网站查看,有任何报考问题可直接和在职研究生网在线老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