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是对佛陀学说的研究,北京龙泉寺是北京地区比较古老的寺庙。6月21日,六十多位北京大学后EMBA学员来到北京龙泉寺,开展为期两天的寺院体验活动。
这期间,活动安排有寺院巡礼、佛门礼仪,诵经礼忏,慈善体验,禅坐体悟,大地心农场体验,跟僧俗二众一起上早晚课、过堂体验等中国传统的丛林生活。学诚法师在龙泉寺见行堂,对来访的北大后EMBA班,以及同场的僧俗大众六百多人,作了题为《劝发菩提心》的主题讲座。学诚法师首先谈到,学习佛法,和研究佛学是不太一样的。研究佛学,是理论的研究,是做学问。佛法是一种信仰,信仰就是培养内心的一种力量,善法的力量,让我们内心越来越善良,越来越有力量,才能承担广大的佛教事业,普度众生。
所以,佛法学的好的人,不会出问题。反过来,研究佛学的人,很难面对自己内心的烦恼,自己内心的问题,自己内心的痛苦。有时候,学问到最后,做不动了,不想做了,乃至自己活不下去,这种案例时有发生。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同样如此,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内心的烦恼、问题和痛苦,也就是说,自己内心痛苦烦恼解决了,就轻松、自在、清净,有力量来做很好的决策,来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佛教名为内明,内明就是让自己内心明亮起来,点亮心灯,自己内在的光明智慧得到光显,佛法跟学术不一样。
学诚法师提到,来到寺院感受佛教的氛围,是很好的交流方式。宗教是让大家体验的,体验佛教,参与佛教,同样如此,佛教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佛教与人互动,佛教才能发挥作用。比如我们一个人,一天要有活动,要经常活动,人的身体才健康。佛教也一样,要有很好的活动,健康的活动,良善的活动,才是健康的佛教。如果佛教什么活动也没有,那就是消极的宗教。健康、有序、良好的佛教活动,对世道人心,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佛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其探讨方向而言,通常侧重于思想体系、源流、发展之阐述等;自其内容范围而言,除佛陀所宣说之教法外。学诚法师在去年给北大后EMBA班来访时做了题为《发菩提心的意义》讲座,今天讲的是《劝发菩提心》讲座。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佛是觉悟的人,究竟觉悟,人怎么发心,才能觉悟。发心有两种,一种是内在的,自觉;还有一种是通过外在的帮助。法师通过清朝省庵大师著的《劝发菩提心文》,给大众上了一堂深刻的生命提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