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招生惯例,4-5月是商学院第一批面试与笔试时间。经走访沪上多家高校商学院和独立商学院发现,今年各商学院报名和招生重头戏仍是“金融MBA”,在当前云波诡异的金融市场面前,同类金融MBA课程的结构设置、招生人群、培养方向等方面,呈现出细分化和升级化趋势。
金融MBA数量尚未饱和
一提起商学院课程,很多人都会想到金融MBA,这是因为自本土商学院授课以来,对金融领域的关注远高于其他行业,学院开课如此,学生追求亦如此。那么,当前的金融市场情况如何,对人才提出了哪些需求呢?
综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德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西班牙巴塞罗那储蓄银行金融学教席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明认为,在遇到金融危机时,或发挥有利的经济杠杆,或借助高科技研发创新和高端金融金融服务行业作用,欧元区经济面临竞争力减弱、区域不平衡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没有政治统一基础上的货币统一,欧元区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希腊很可能会违约,而希腊退出欧元区将是一枚“核炸弹”。为了不让希腊违约,欧元区其他国家、欧央行最终会为此买单,可能在近期采取多项“防爆”措施,如进行担保与救援,发放救援基金、欧元债券等。他指出“中国正陷入‘中等收入陷进’问题,如何提高人均创造的利润?如何在人均GDP上升时,依旧保持竞争力?我认为发展资本市场任重而道远。中国企业需要有牺牲短期利润的魄力,以长远眼光投资研发创新,创造垄断或半垄断产业,及投资建立世界级一流品牌。 ”无论何种现象,都离不开极具专业、创新和胆魄的金融行业人才。
上海大学MBA中心副主任许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职金融MBA课程部主任赵欣舸均认为,随着金融市场越来越细分,跨国、合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各级市场要应对的资本变化情况越来越复杂,现有金融MBA人才的数量和类别,离市场饱和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暂时还不会出现金融MBA学位泛滥、供过于求的现象。
项目细分之余体现升级要求在金融类硕士学位市场,全日制MBA和高管类EMBA是比较成熟的两类项目,而中欧自2012年首次开设在职金融班以来,市场反应较好,今年计划扩招一个班,统共招收120名学生。其中,首轮申请者的 “校友推荐”比例显著提升,超过40%,第二轮报名正在开展。
分析该类项目受欢迎的原因时,赵欣舸特别介绍,符合人群细分需求是最主要的原因。“全日制的MBA意味着学生必须先辞职,我们都学过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很多人觉得这个成本太大无法支付。EMBA不需要辞职,但是EMBA的最低的门槛你要有至少10年的工作经验,7年的管理经验,基本上你在公司中现在已经处在了一个高管的位置,显然对于很多同学来讲可能还要过几年才能满足,而且这仅仅是一个门槛。正好对中间这部分人群,虽然还没有成为高管,但是有成为未来金融行业的领军人物的这样一个潜质,这就非常适合读在职金融MBA。”除了根据人群细分项目,更多的商学院在考虑将金融MBA项目升级。中外合作学位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一向走在创新前沿的上大MBA又有新举,许嘉透露,经过产业认证,特别是该产业在国际化市场的权威认证,例如CFA、ACCA、CSM,将直接为商学院学员导入职业道德与产业专业性规范,为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因此,未来一两年内上大MBA将率先在市场营销、会计和财务三大领域推出三学历MBA课程,包括国内MBA,国外产业专业硕士,国际产业专业资格,并有望推动产业方向类MBA的项目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