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参加工作,23岁辞职创业,冷波在天津街打拼了整整27年。从卖被面的摊位到电器行、西餐厅,冷波不断转变经营项目,也烙印着天津街每一次变迁。
国企员工辞职当个体户
1980年,17岁的冷波高中毕业获得了保送北京师范大学的机会。“我当时是体育特长生,获得过辽宁省的铁饼冠军。 ”但因家境艰难,冷波选择了早早接替妈妈去工作。
在原大连第一商业局大连商业储运公司,冷波的第一份工作是做一名库房保管员,逐渐掌握工作要领后连续多次获得行业内嘉奖。“那时一个月工资是30元钱,而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是70元钱。”冷波说,她算过一笔账,一年360元钱工资,如果工作30年,一辈子能攒下1万元左右。“我当时很拼命,自己管理上千平方米的库房,几万件商品,我都知道具体位置和收支账目。 ”冷波除工资外,每月奖金有38元钱。
但一次偶然机会让冷波有些动摇。“我母亲下来后自己做些小生意,在天津街租了个摊位卖被面。”冷波告诉记者,当时市场管制比较严,母亲从杭州直接从厂家购买被面,没想到在大连极受欢迎。“每块被面裁剪完都要收边,母亲把这个活儿交给我和妹妹,按市价付工钱。 ”每逢周末,冷波和妹妹从早上4点就坐在缝纫机前跑针,一天干下来就挣到12元钱,相当于她近半个月的工资。“当时我心里确实挺震撼的,母亲每月卖被面能挣上千元钱,我干一年都挣不到这么多钱。 ”冷波最终在1986年自己23岁时辞去了在国企的工作,和母亲在天津街摆摊卖被面,成为了一名个体户。
多次转型见证天津街兴衰
一块被面利润只有3元钱,可第一天出摊,冷波的纯收入就高达近300元钱,上百人来买被面,第一个月冷波赚到8000元钱。“那时我只干了一年就把几辈子的钱都挣出来了。 ”冷波不久后又转做服装。 1990年,冷波再次作出选择,她的目光投向家电业。
冷波回忆最初介入家电业时,“谁家要是有国际品牌的电器是很得意的事。 ”冷波说,“当时联想集团曾联系冷波搞专营店,但我那时还没有品牌意识,所以没同意。 ”冷波说。
“短短几年时间,国内很多品牌崛起,新科、海尔、联想等国产品牌和国际品牌竞争十分激烈。 ”这种竞争也波及到了冷波的小店,“最激烈时要价1万元钱的外国品牌电视,利润只有50元钱。 ”冷波回忆。
“1998年必胜客在北京开店不久,我有位朋友去北京吃过,随即向我推荐搞比萨。”冷波说,那时大连刚有肯德基、麦当劳,很多人还不了解比萨,“我去北京必胜客点了14种比萨打包坐飞机回到大连,然后请来当时大连餐饮界的名家一同品尝,最后确定了做西餐厅。 ”
1998年开业第一天,冷波的餐厅门口排起长队,所有食品销售一空,一天卖掉3600元钱。如今友好路路口的杰克&露丝比萨王西餐厅还能勾起不少大连人的回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连市区开始改造,天津街的昔日繁华很快消散。从每天上百人就餐到几十人光顾,又到如今逐渐恢复生机,冷波的西餐厅见证了天津街的沉浮。
自费求学考取MBA学位
在冷波心中,大学是她始终无法割舍的梦。 1999年,冷波自费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MBA课程,成为当时班上唯一一位个体创业者,2002年以优异成绩获得MBA硕士学位。“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几十年创业,冷波最大的感悟是如何选择。每位第一代个体创业者都曾有过无数次选择,而冷波坚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我后来也介入过很多领域,但发觉自己并不适合。”冷波说,只要风险超过30%,她都不会做。“1996年我曾接触过期货,投入14万元一周时间净挣了28万元钱,正好当时我父亲生病,我交给别人打理,结果很快不但赔掉28万元钱,连本钱都赔光了。 ”冷波立即意识到其中的巨大风险并止步,而同期很多投资者却经历了一夜暴富到倾家荡产。
冷波的西餐厅在2007年参加上海举行的中国比萨大赛中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应邀去美国观摩世界顶级比萨大赛。
“如今创业比拼的不是力气,也不是头脑,而是科技和知识。”冷波至今仍在不断学习新事物,用手机发微博、微信,去经济研讨会学习,西餐厅里请来的店员都会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去国外参加大型展销会,与国际大厂商合作成为指定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