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同济大学EMBA迎来了她的十周岁生日。
作为国内第一批30所试点EMBA项目(即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项目)的高校之一,同济大学早在这一项目筹备阶段,就开始苦苦地思索一个和EMBA日后发展紧密相关的战略问题:EMBA是彻彻底底的“洋品牌”,这样一种舶来型的学位教育,如何在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经过周密部署,同济人给出的答案是:为EMBA安装上“双轮驱动”。
发挥轴心作用的“双轮”,一曰“特色化”,立足同济百年的办学积淀,把建筑城规、汽车交通、项目管理等优势学科和学术传统,融入到EMBA的核心课程中;一曰“国际化”,与国际一流商学院强强联手,充分借鉴国际顶级商学院的先进理念和在充分市场化环境中形成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力求“洋为中用”。
披荆斩棘、锐意进取,在和国内30家商学院并驾齐驱的进程中凸显自己的优势并脱颖而出——回首过去10年,同济大学EMBA迈出的每一个坚实脚步,获得的每一份认可和收获,都堪称是国内大学探索具有特色的EMBA教育的一个缩影。
同济EMBA,承载商学院的深度探索而起步。众所周知,的管理学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迄今,不过区区30载历史。EMBA被普遍认为是MBA教育孵化的特殊产物,顺应时代发展而生。源自西方的管理经验在能否同样行之有效,“洋土”如何有效结合。EMBA办学必然有一个本土化过程,考验着同济人“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智慧。
同济EMBA,肩负教育者的责任而起步。随着和平崛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怎样为的企业输送培育既懂西方先进管理思想,又懂实际经营环境的高级管理人才,为企业跻身国际化竞争输送一批中流砥柱?办学远非“拿来主义”可以草草应对,采集各家所长,始终瞄准行业前沿,考验着办学者的眼光和决策力。
同济EMBA,担当着当代大学教育改革先锋的角色起步:自主招考、特色办学、因材施教、注重互动,追求老师和学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境界……如今大学理想中的教育模型,在EMBA项目中早有尝试并实现。
对同济EMBA而言,起步发展的10年是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取得的所有荣誉、成绩、收获,它们固然是一座座丰碑,但更具有路标的引领意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和国际一流商学院比肩竞争,同济EMBA必将攀上一座新的办学高峰!
◆2010年至2012年,连续3年在《市场最具领导力EMBA》评选中荣膺国内EMBA教育项目综合排名第三,领跑EMBA教育,并获最具特色与发展潜力EMBA项目称号。
◆2011年,通过英国工商管理协会AMBA(Association of MBAs)国际认证,一次性获得5年的认证有效期。
◆2011年,欧洲权威商学院排名机构Eduniversal发布的,由世界各地1000所商学院院长投票选出的“2011年度全球1000所最佳商学院”名单中,同济大学EMBA荣获单项排名区第3的殊荣。
实“用”——:五大特色集同济学科优势
在EMBA飘洋过海来到之前,国内多数商学院更早期积累的管理实践教育经验,充斥着“MBA”的烙印。
但,EMBA教育和MBA教育是完全不同的。
区别于MBA学员,EMBA教育培养的不是未来高级管理人才,而是已经担任高级职务的管理人才,简言之,他们已经是一定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而这一项目所招募的学员对象,通常具有丰富的管理和实战经验,同时,他们脱离“上课-应试”的大学环境已有多年。
2002年,当同济大学成为首批获准开办EMBA的高校后,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授们对这一项目有一种极为清醒的认识:EMBA,不好教。“我国大学的管理学教育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专业师资队伍里能够教MBA项目的老师大概不超过20%,而能够教EMBA项目的老师,大概是这20%里的10%。”一次学院内部会议上,有人给出了这样的论断。
突破现实的办学困境,为学员提供最好的师资,同济拿出了“工科人”特有的务实和专注。同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霍佳震说,同济EMBA的理念十分明了,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全校资源,集众优势于一身
和很多EMBA项目“委身”于大学商学院不同,在同济,EMBA不仅隶属于经管学院,更是一项集全校之力打造的优质学科平台。曾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吴启迪教授以及科技部部长万钢教授,在担任同济大学校长期间都先后出任过同济EMBA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如今,这一接力棒已交到现任校长、中科院院士裴钢教授的手上。
最大限度彰显同济独有的特色,除了按照国务院学位办规定开设14门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外,同济EMBA还结合城市规划、土木建筑、汽车交通、环境科学、工程管理等这所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开创了五大特色课程模块,分别是:工程项目管理、金融与投资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传统文化与管理、高尔夫产业与休闲管理。
■海外学期,瞄准国际前沿
海外学期,是同济EMBA最富特色的学习内容。众所周知,“国际化”根植于EMBA教育的基因里。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是让学员走马观花地赴海外考察,还是带着问题到海外顶级商学院和世界一流的企业内部去求取真经?
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尤建新说,同济EMBA始终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一定要提供前沿的教育,它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速成班,而是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当它成长、壮大、处于业界激烈竞争或“走出去”的过程中,身为掌舵人的企业家所应该具备的先进管理理论和有效的实践方案。
正是基于“放眼长远”这一点,2003年12月,同济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签订合作协议,由美方教授承担高科技管理(MOT)方面的4门课程,供同济EMBA学员自由选修,学成后可获得伯克利分校的有关证书,还可以选择在伯克利分校参加海外学期的学习。EMBA还在德国莱比锡开设了《会展培训》课程,学员可与莱比锡商学院的专家们“面对面”。
■中外名师,集聚一堂授课
在师资团队方面,同济EMBA一方面和传统商学院一样,提供30%以上的境外师资,核心课程至少有10门邀请来自美国耶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名校一流商学院的教授授课;而另一方面,为了克服“外来和尚”的水土不服,同济EMBA通过固定校内师资,辅以开设系列专题讲座,最大可能共享同济优势学科和教育资源。
精心设计的课程,从全球选聘优秀教授任教,独具匠心的海外游学……同济EMBA推出后,立刻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界的行业精英,学员背景涉及房地产、制造业、银行证券、商业贸易、物流运输、信息产业、媒体广告以及政府管理等。
一个简短的公式,可以解析同济EMBA独有的品牌号召力:质量+特色=核心竞争力!
实“质”——小班教学让学员收获最佳回报
今年7月,在第九届《市场最具领导力EMBA发布会》暨第九届EMBA高峰论坛上,同济EMBA再次跻身“市场最具领导力EMBA”全国前三,同时摘得华东地区“区域最值得推荐EMBA项目”、“最具特色与发展潜力”单项奖。
面对这样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在同济EMBA中心主任岗位上坚守整整10年的程国萍女士,心头感慨万千。EMBA是一项很特殊的教育项目,收费高,学员又多为成功人士。如何以“质量”取胜、以“特色”立业,从办学开始,学员的声音和学员的体验感受就被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在同济EMBA课堂上,这些教育理念都极好地付诸实践。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雷星晖教授曾言简意赅地概括,“质量第一”之于同济EMBA,主要是坚持四个办学方针:一是不扩大招生规模;二是严格按规章办事;三是坚持小班授课;四是坚持服务学员。
具体来说,同济EMBA每个班的招生规模始终控制在40人左右、实施小班教育,走精品化路线。即便在过去数年间,EMBA项目一度被误解为“富人俱乐部”,一些办学单位把EMBA作为走市场化路线的商业项目而不惜大举扩招,“一期哪怕招200个人也司空见惯”,但同济EMBA始终维持着自己的“小作坊”。
有时候,同济的坚持,甚至会被同行理解为“偏执”。程国萍知道其中的难处。每年,EMBA涨价都是媒体乐于播报的新闻。而事实上,在大地上推开才10年之久的EMBA教育,期间有一个随市场扩张而出现的“价格大战”。“有的商学院连年涨价;有的商学院本没意向涨价,但顶不住业界压力,也跟着涨了,仿佛不涨就代表自己质不如人,少了点底气。”业界已有统计,部分商学院从开办EMBA项目以来,学费已经翻了一番甚至两番。
但同济EMBA保持着一项记录:这个项目自创办以来,曾连续9年不涨价!严格控制班级人数、严格限制学费涨价,同济EMBA的表现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是十分少见的。故此,有学员在毕业感言时,特别地用上“EMBA教育的奇葩”一句,表达他们内心的欣喜以及对这一品牌的高度认同。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同济的教育理念使然。“EMBA不应该是商业化的运作,更不是大学的创收项目,别让了,它本质上是一种学位教育项目。”霍佳震说,事实上,同济EMBA并不是没有收获,相反,她收获了满满的回报。
EMBA的宗旨是培育企业精英,而精英人物和品牌企业之所以备受尊崇,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不同的学员来到EMBA学习,开始的诉求是不同的,但在这里,他们学会了承担责任。”
同济EMBA办学10年来,学员和毕业生们已经自发在甘肃、四川等地筹建了10所希望小学;设立了资助贫困生、奖励优秀生的“同济EMBA基金”,为同济在校生提供多场专场招聘会,累计提供工作岗位300多个。2007年同济百年校庆时,EMBA学员的办学捐款累计近千万。
学员们的表现告诉同济,办学的坚持和付出,完全是值得的。
实“动”——360°互动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为了让学员切实掌握管理“真经”,除了打好质量牌和特色牌,互动交流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同济EMBA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互动交流”不只是在教室里对话,而是全方位360°互动。具体而言,它包含了四个层面:国内和国外的互动;课内和课外的互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的互动。
同济EMBA的培养方案上,和海外学期相呼应的另一个亮点是移动课堂,即企业参访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对一流的管理者而言,掌握管理技巧、拥有国际视野固然重要,但懂得国情、体察民情,对宏观经济的掌控和微观经济的具体分析,同样缺一不可。为了让学员们知行合一,同济EMBA先后组织了几十次的社会实践和企业参访活动。而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根据学员提出的要求或发出的邀请,组织同班或跨班同学到这些学员所在企业或区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学员之间的交流、合作,破解困扰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难题。
最新统计显示,十年来,开设EMBA教育的办学机构已经从最初的30所增加到了60多所。在EMBA教育市场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后,如何突破“国际”与“本土”的樊篱界限,被同济EMBA的办学者视为是一个关乎未来发展的时代新命题。
“EMBA教育在教学方式、理念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在办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刻意去区分东方或西方。如果我国过多地强调本土化,或者过于看重西方的经验,那就是首先把自己给割裂了。”尤建新说道。
融合、创新,写在了同济EMBA的发展目标中。最近两年,同济EMBA正勇敢地迈开步子,不仅“引进来”,还尝试着“走出去”。
2010年,同济大学和德国曼海姆大学联手推出双学位EMBA项目,紧接着的2011年,同济又携手台湾中山大学推出双学位EMBA项目CSEMBA。今年3月,同济大学和德国曼海姆大学双学位EMBA第二期32位学员中,有22人为国际学员,来自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
从最初只招学员,到推出双学位项目、招募的国际学员比例大大超过本土学员,这一生源结构比例的变化,恰是说明同济EMBA办学品质的又一例证:洋溢“同济味”,彰显特色,同济EMBA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
同济EMBA的国际化之路
海外学期——同济EMBA重要的课程组成部分和主要特色之一。结合同济EMBA特色方向,组织EMBA学员参加海外学期,到国际一流商学院学习培训、参观考察、公司访问,聆听国际大师的智慧点拨,获得对跨文化商务活动的感性认识,增进适应跨国经营的能力。
2003年至今,同济EMBA分别与法国格诺贝尔商学院、德国莱比锡商贸大学、德国曼海姆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合作,成功组织13次海外学期,学员足迹遍布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西班牙、挪威近20个国家和地区,并走访Google、思科、西门子、家乐福、宝马、惠普、英特尔、沃尔沃、IBM等众多著名跨国企业。
双学位项目
◆同济大学-德国曼海姆大学双学位EMBA项目
德国曼海姆商学院是德国唯一获取世界三大权威认证的商学院(AACSB、EQUIS和AMBA)。
同济-曼海姆EMBA项目学习期为14个月,论文期4个月。项目开设6个模块(18门课),学员完成同济-曼海姆EMBA学业,将分别获得两国教育部颁发的同济大学和曼海姆大学EMBA学位。
◆同济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双学位EMBA项目CSEMBA
台湾中山大学是台湾第一个通过AACSB国际学术认证与再认证的EMBA。
同济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双学位EMBA项目CSEMBA的设立,是在两岸经贸不断融合和“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签订的大时代背景下,提供切合台商经营环境所需的专业管理知识与实务需求的EMBA课程。学员完成同济-台湾中山EMBA学业,将分别获得同济大学和台湾中山大学EMBA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