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教授丁士昭的学习经验之谈
学习和传播“真经”
1980年,丁士昭被公派到联邦德国达姆斯塔特技术大学作科研和进修,这年他39岁。之前,他是同济大学管理工程系建筑管理教研室的教师,与工程建设项目打过多年交道。的工程项目于50年代末在极“左”思想影响下废除了承发包关系,不再有甲方乙方等责任关系,投资、施工、供货的都在“指挥部”一个锅里吃饭,彼此没有合同,也不计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一切成本开支都实报实销。到了德国,他立即发现了完全不同的工程管理模式,被其中的核心理论——工程项目管理所深深吸引。
从字面上看,“工程项目管理”似乎是一个简单的词组,识字的人都不难理解,但对专业人士来说,绝非简单,它是一门学问,包含有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它致力于资源的节约,为工程建设的高效率运转服务,它所追求的目标是项目在建成和使用后最大限度地达到增值。为此,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实施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这三大控制;要对合同和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对项目中的组织结构进行合理协调。而以上这些项目管理内容全都靠国际工程界通用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管理手段做支持。丁士昭到德国前对这一切闻所未闻,此时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新东西,得到被称为欧洲项目管理祖师爷的西蒙斯教授的认可,并被邀请到教授负责的项目中去实践,他成了第一个懂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学者。
1982年一回国,他心里热得不得了,急于想把学得的理论和知识都倒出来,在系里提出要开课,但没有得到允诺;他骑着自行车,带着两书包书,找到上海建工局,想宣传项目管理的“三控制”理论,但反应冷淡。他不气馁,仍在找机会。他向国家建设部建议举办项目管理培训班,得到口头支持。1983年,丁士昭利用自己是建筑学会建筑学术委员会信息化小组组长的身份,以该学会组织的名义尝试着在苏州举办了第一期培训班。有40多位有经验的工程师前来听讲。当时没有经费资助,他借用的是暑期里的中学教室,白天讲课,晚上睡在办公室里,吃的是面包馒头,洗澡就用冷水冲冲。整整十天,他一个人唱独角戏,越讲越有劲,而听讲者也被这些新鲜的理论和理念所吸引,讲课大受欢迎。
从这一次开头,火逐渐点燃,他背着展示台和肥皂箱装的资料,自费全国跑,尽找不要钱的地方住。他与华罗庚在1974年因“统筹法”认识,外出讲课,住过华罗庚的办公室。只要有机会,他就去宣讲,陆陆续续讲了十年。
树立现代管理的标杆
1988年丁士昭在报上看到上海要建设第一条地铁的消息,马上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就找到了地铁指挥部,总指挥接待了他,并在交谈中流露出管理的复杂和麻烦。丁士昭提出自己可以免费讲课,帮助梳理。总指挥同意了,认为听点新鲜东西开开思路也好。却不料丁士昭提出要满足四个条件。
第一,要讲5天,没有5天不讲;第二,不在指挥部大院里讲,要到安静的、没有电话的地方讲;第三,来听讲的人要从头听到尾,不能迟到早退;第四,部门以上的党政干部全部要来听。当时就快过年了,总指挥想不通这个找上门来的同济大学老师怎么这么牛,也蛮难缠的,他姑且接受条件,在雁荡大厦安排了讲座。想不到讲座真的足足讲了5天,一直讲到小年夜前,气氛空前热烈。总工程师是一位资深专家,原本对听讲座不以为然,说里面太闷,挑了门口的位子坐下。结果听着听着,往里挪,最后坐到台前来了。他对丁士昭说,讲的内容太好了。丁士昭讲的是现代项目管理中的组织论。
光讲不用不行,地铁老总们一致同意按照丁士昭讲的理论改造指挥部的组织结构。改组织结构就是动人事,指挥部有2000多人,要重新按有利于控制项目目标来排位子、调岗位,丁士昭成了众矢之的。他顶住了压力,为大型工程的管理组织革新树立了典型。
丁士昭在以后的20多年里,带领同济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为全国70多项国家重点、重大工程提供咨询服务,类型从商务工程拓展到会展工程,如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等;再到工业工程,如长沙卷烟厂、杭州卷烟厂、广州卷烟厂、厦门卷烟厂等;直至系统更为复杂庞大的地铁、机场枢纽等交通工程,如广州地铁、广州新白云机场、浦东机场二期、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等。涉及的管理理论有组织论、项目总控、全寿命管理、价值工程、CM模式、工程保险与担保、工程管理信息化等。具体的工作有前期策划,组织国际招标,代表中方谈判、进行设计过程管理、项目进度总控等。
期间的2004年9月,丁士昭患肾癌,开刀仅三个月后,他就开始工作。
他和其他的研究人员每完成一项工程的工作,其意义和成效在于:使决策和投资更加科学和理性,使资源和成本得以优化、节约,让盲目、低效、劣质从他们所做的工程中杜绝,他们力求让所服务的工程项目最大限度地增值。他们每做一类工程,就留下系统的、规范的、可以复制的管理成果。而成果必定成为这类工程的标杆,成为后行者可以借鉴和效仿的样板。
引领项目管理信息化
项目管理现代化的实现与信息化是密不可分的,丁士昭说,传统的项目管理出问题,有三分之二与信息不通有关,信息不通造成的管理成本浪费也是巨大的,因此,他一直在为实现信息化做准备,找机会。1990年12月,丁士昭带领他的学生,为地铁一号线成功开发了国内第一个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内容包括对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文档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在内的信息化管理。要知道,地铁一号线各个部门和层面的管理人员在建设高峰期间多达2400多名,建设合同有3240个,参加建设的单位起码上千个,之前,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柜子和档案资料,信息传递靠传真机,如此状况,造成信息“鸿沟”在所难免,而完成国内第一个信息管理系统的难度也可想而知。
丁士昭不仅开启了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大门,自己手里也有了为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服务的良好工具。
丁士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大型工程,国家准备投资几百亿人民币,而开工前总工程师手里只有建筑规划模型,没有其他资料,而丁士昭却能对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等目标控制说得头头是道。一次,一旁的总会计师听了不解又不服,问:你有什么根据?凭什么?丁士昭解释说,他根据掌握的类似工程的信息资源,凭的是类似工程的信息管理工具。就这样,同济研发的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在他们所服务的工程管理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02年6月,丁士昭还到北京奥组委游说,促使项目繁多的奥运场馆建设采用了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
40多年来,丁士昭以及他领导的研究所在推动工程领域的信息化历程中大约走过了四段路,第一段是20世纪70年代,拘于当时的计算机条件和工程需求,主要是研究编制单项程序;第二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上海地铁一号线工程为标志,研究开发了程序系统;第三段是90年代初中期,将程序系统集成;第四段是9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现在,丁士昭指导硕士、博士对基于网络平台的工程项目管理不断地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开发,建立了专业网络门户。
如今,信息技术对于工程建设管理已成为一个被普及的工作环境,没有采用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大型工程建设是无法进行的,而这个环境形成的历程中,丁士昭和他的研究所无愧于“领跑者”的称号。
为政府工作出谋划策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银行贷款和境外资金逐步进入的建设项目,按照国际惯例必须要有专业的项目管理来保证项目的进度、质量和资金运用。前期的项目全部由国外人员来进行管理。1983年,上海要用世界银行的贷款建设改善水质的合流污水工程,当时请一个外国专家的酬金是2.4万美金一个月。光是专家费用就占去贷款中的一大块,上海市政府觉得还是请外方专家来上课,培训管理人员为宜。上海市长汪道涵听说同济大学有一位懂国际项目管理的丁士昭,就让倪天增副市长专程上门,请丁士昭担任市政府的项目管理顾问。丁士昭看了培训大纲说,这些内容我和我的同事都能讲,我们免费培训。他为这项工程解决了大问题。
接下来,在上海第一座外资五星级酒店——上海商城波特曼酒店项目谈判中,丁士昭受市政府委托参加了谈判。一开始,这位美国波特曼先生很傲慢,看见丁士昭,一定要问丁是干什么的。但当丁士昭对他提供的合同条款一一指出不合国际惯例的地方时,他的态度就变了。丁士昭此后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许多工程项目中维护和赢得了应得的利益。
政府在现实面前也认识到的工程项目管理要与国际接轨。 1988年,建设部向李鹏总理报告,建议建立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很快获得批准。文件草案下来,上海市建委请丁士昭提意见。丁士昭一眼就看出其中有大量的错误概念和定义。比如,监理究竟代表甲方还是代表乙方很含糊;对监理的定位存在方向性的错误,它被赋予了超出范围的责任,等等。这也难怪,当时确实没多少人懂项目管理。
提过意见,丁士昭随后又到德国去做科研。1989年元旦,他收到一封来自建设部的信,是监理司司长傅仁章写的,他请丁士昭回国推行建设监理制度。信中说:“祖国需要你。”他尽快结束了工作赶回。
监理制度是工程界第一个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制度,关于这个制度的职业标准、获得资格的考试标准、考试前的培训标准,以及对师资的培训、培训教材编写、考试大纲确立、考试题库建立等等,全都是由丁士昭提出并主持实施的。
除了监理制度,丁士昭同样帮助政府主导了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和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水平认证制度的建立。
近20年来,丁士昭组织他的研究所为政府机构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书、研究报告,政府部门也常常把他请为座上宾,向他征询意见。他于1999年主持为建设部完成了题目为《国际建筑业管理体制、法制、机制的研究 ——曁对跨入21世纪建筑业管理改革的思考和建议》的报告,朱镕基总理对此做过批示,要求各单位学习。该报告的内容至今也毫不过时,建设工程中挥之不去的弊端,都可以从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只是如何去做的问题。
丁士昭是第一个获得英国建造学会资深会员资格的人,这个学会在国际工程界具有崇高的威望。虽然丁士昭几十年来桃李满园,学生们在他所开创的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学习和成长,已经有一批懂国际惯例的工程管理专家,很多人也获得英国建筑学会的认证资格,但工程管理的水平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仍落后于先进国家至少30年,各地仍不断曝出建设项目投资和质量的重大问题。丁士昭虽然年过七旬,面对现状,他不能安下心来休息,仍然急切地要在用自己的知识为工程服务,为政府服务,为需要他的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