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学员都有一个疑问,我们花费时间和金钱参加MBA学习,这对我们到底有多大帮助呢?其实,我们学习后短时间不能发挥效能,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你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收获。
三成以上学生可以获得超过20万年薪
记者:对MBA学费投资这么多,回报真如所说的那么高吗?MBA的含金量体现在哪些方面?
华工李志宏:如果以最实际的投资回报来看,MBA的含金量可以从入学前和毕业后的薪资对比以及职位变迁窥见一斑。以华工MBA为例,每年我们都会进行调研评估。如2012届MBA毕业生,读完MBA后,薪酬比起入学时上涨了约24%,约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获得升职。尤其是入学时已经有较高职位的总经理级别的学员,毕业后薪酬和职位的升幅比例很高。暨大谭跃:这个问题我通过几组数据来说明暨南大学MBA的教育成果。首先,是个人能力与素养的综合提升。这方面最显而易见的表现形式就是职位提升、薪资上涨。上半年,我们针对过去3年的全日制MBA毕业生开展就业调查,结果显示,全职MBA行业转换率达到了69%,收入增长更是达到了68%。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创业,而且创业成功的案例很多,这一部分群体不但实现了事业的转变,更是实现了人生的梦想。
其次是我们庞大的校友网络,暨南大学MBA经过20年的发展已拥有5000多名毕业生,而且大部分校友与学院联系密切,对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广财大于海峰:从人的一生的发展轨迹来看,MBA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将为学员带来新的跨越和机遇。我愿意把选择MBA教育看作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我不认为MBA教育就是一个目的而已,它并非终点。我们的大部分学员MBA毕业后在各自单位发展得得心应手,也能在市场与企业之间找到交集,一拍即合,这些其实都是MBA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是MBA这个平台能提供的最宝贵的隐性资源。
传授“硬知识”太多,学生“软能力”培养有待加强
记者:能否诊断一下目前中国MBA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
中大管院王帆:与西方成熟的MBA院校相比,中国的MBA在基础设施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别其实已经很小,部分院校的硬件条件甚至比国外还先进。但是,由于教学体系中西差异较大,课程上由于体制的原因有一定局限,难以大幅度突破,且课程内容也难做到100%与未来的实际运用密切相关,理论化、学术化仍然比较严重。
我认为,MBA教育最后的竞争必然是品牌和师资的竞争,尤其是师资,提升改进也是最难的一部分。MBA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是全能型教师,既要懂理论,又要懂实践,知识面要很广,还要能在课堂上站得稳,讲得好,会传道。说起来容易,其实找到这几项能力兼有的优秀老师很难,每一个领域能有一位已经很不容易了。
华工李志宏:在我看来,现在中国MBA的发展面临最大的障碍,毫无疑问是优秀师资的匮乏。MBA课程必须与实践运用高度结合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能再一味地灌输理论基础,死板地照本宣科,但是现实中许多老师还是传统的学院派,没有足够的企业管理实操经验,有时候学员比老师更专业,更懂得实际操作中所讲的理论派不派得上用场。MBA学员对老师很挑剔,一节课听下来觉得老师没水平就会要求换掉。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传授的“硬知识”仍然太多,“软能力”培养不够。可能很多人认为MBA学员已经是成年人,甚至很多都是小有成就的成功人士,来MBA充电就是为了补充管理学知识,多接触一些案例,所谓品格、能力的培养在工作中慢慢锻炼就行了,不必花钱专门去学。但其实恰恰相反。我认为MBA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等过去很缺乏的“软能力”,也就是综合管理素养。因为在现实的工作中,真正决定你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往往是作为组织者的管理沟通能力。
广财大于海峰:我对于中国MBA教育的前景还是很看好的。只不过我感觉现有的MBA学院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都是源于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够。发展到现在,MBA教育市场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一些发展较快的名牌学院不愁生源,不免让人担忧久而久之会变成粗放式的放养经营,质量有可能异化。一些实际的原因又导致当下MBA教育有走向名利场的危险,有些浮躁,功利心偏重。部分学生也可能抱着投机的心态,一味追求出人头地,将MBA学历看成是追求的终点,过程反而不在乎。因此,唯有将MBA看作是可持续发展的事业,用心做教育,做服务,不可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