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被举报了,举报者是其学生兼前任助手王宇澄。11月8日,王宇澄在京向中科院递交了举报材料,内容涉及论文数目造假、专著抄袭以及临床试验造假等多个方面,还指控王正敏利用不规范的专著、论文获得了院士头衔。王宇澄曾是导师在单位最亲密的伙伴,一度代为打理其传呼机和个人邮箱。2005年,王正敏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家身份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
王宇澄曾是王正敏的学生与亲密助手。学生认为自己在导师评选院士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却未获回报。师徒最终反目。
吐槽
“学生举报院士造假” 掀开怎样的内幕
首先,院士评选是否有严格的学术规范评价体系?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科院院士谈到,院士是一种终身荣誉,对待学术造假是零容忍的,就连瑕疵也容忍不了。如果真的有严密规范的评价、检测体系,那么在王正敏教授申报院士的核心书中三百多幅图,两百多幅抄袭,存在英文说明直接翻中文,没有注明来源等情况,在内行专家眼下能通过吗?在院士评选上,是否存在“外行”评价“内行”的问题?对学术规范的考察标准是否严格,可操作?
还让人发问的是,当选院士的评价标准本身科学吗?据报道,王正敏在圈内号称“东方一只耳”,大医院40岁以上的资深耳科医生都清楚,他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可是王正敏从1999年开始就已经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申报了三次院士都没当选,后转而申请中科院院士。一个资深医生,到底有多少时间做基础研究,并发表高水准科研成果?单一以科研成果、论文、著作数量的标准评价学术水平,是充分或者必要的吗?
学术圈是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但这个圈子却不是油盐不进的铁桶。学术的规范,特别是院士评选的不容瑕疵,是社会对于公平、公正期待的体现。这样一个师徒反目的事件暴露的“内幕”,桩桩件件都需要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并公之于众。那些被暴露的不足与弊端如何解决,也留给每个身处其中者好好思考。
肯定
弟子举报院士,事实胜于立场
亚里士多德有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王宇澄的实名举报也许与热爱真理无关,而是出于个人恩怨。所以,有人质疑这“是一场利益纠葛下的闹剧”,甚至被安上“大逆不道”的罪名。还有人认为老师再不对,学生也不该举报,否则有违师生伦理。
举报曾经数年授业解惑的导师,确显绝情,但现代社会中的师生关系,毕竟不是古典意义上的师徒关系,更没有父子关系中的血缘纽带,因此不存在所谓“亲亲相隐”。即便事起利益纠葛甚至是“分赃”不均,也无碍于举报行为本身的正当性。
就事论事,最需厘清的问题是,王宇澄举报的究竟属不属实?王正敏在院士评选中究竟有没有问题?此外,最值得关注的是,王正敏的著作是否涉嫌抄袭?
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如果因为弟子举报王正敏就大肆挞伐,既是对王宇澄的不公,也是对公义的蔑视。当然,王宇澄的举报必须基于事实。他曾被王正敏冷落,因此心怀不满,所以,在举报情节上是否与事实有冲突,这是我们必须慎重考虑的。对于王宇澄的举报,不仅中国科学院应该介入,复旦大学也该介入,最好是成立联合调查组,最终还原事件真相。
分析
没有反目就没有举报的悲哀
没有师生之间的反目,就没有这一起学术举报,而没有举报,公众则无从得知院士评选的诸多细节与内幕。尽管中科院目前还没有对举报内容进行回应,但从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来看,王宇澄的部分举报内容的确属实,这让人对院士评选的公正性、严肃性产生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起明显的因师生反目而引发的举报事件。在此之前,因反目而举报的例子不少,不是情妇举报贪官,就是官员之间因不和而举报。尽管这类举报有利于反贪、反学术抄袭,但坦率说,这类举报是悲哀的,因为这不是正常的公民监督,而是利益发生冲突后的一种个人报复行为。
以“学生揭开中科院院士评选内幕”为例,王宇澄参与了王正敏评选院士的很多工作,清楚很多内幕,也掌握很多证据,但并没有在王正敏评选院士的过程中进行举报,而是在后来出现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才选择揭露和举报。毫无疑问,如果指望这种举报来端正学术风气、捍卫学术尊严,极其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