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给八一路下穿通道让路,武汉大学上月9日拆除主校门前的标志性建筑物——牌坊。根据规划,社会车辆全部走地下,武大连通文理学部和信息学部,地面的人文广场将成为武大的“新脸”。
号称“最美校园”的武大启动传统校门区域的重新规划课题。昨日,该校把委托专业景观设计公司设计的“主校门门户景观初步方案”向社会公布。校方拿出3套方案,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方案特别强调:“校门规划也必须尊重百年传统历史遗留文物所沉淀的千万校友、学子的历史记忆和近代以来历次复建时期捐建校友的感情。”负责方案征集的武大基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除大众关注的外观是否“好看”,景观设计专家还须权衡许多现实因素,包括二环线、八一路下穿通道抬升,局部最高点比原始地面标高抬升高达1.5米,还有植被的留存与保护、校园周边高层建筑对广场是否造成空间压迫感、规划是否为后世需求留出空间等。
校方相关人士介绍,半年前学校就面向社会各界征集主校门等规划方案,半年来经过与专家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公布。希望这一社会影响广泛、关乎学校“脸面”的工程能经得起历史考验。
在信息学部校区和文理学部校区之间形成联系性环路,车辆进出分流。纪念性牌楼“靠边”,将居中的大片空间留给纪念性广场。
此方案的瑕疵是,校门轴线较原有轴线略微偏离。这是为了尽量消减高度抬升的下穿通道对校园入口广场和纪念性牌楼的视觉影响。但进入校内后的步行轴线则做了一些弥补。此方案采取了传统书院空间的层次递进和有节奏收放的空间布局。
仍保留学校校门原有轴线关系。
武大早期建筑的思想是“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轴线对称是第一位的,据说这条主轴线由李四光亲自勘定。此方案由于技术限制,无法使两校区间的交通通行“自成一统”,从珞珈山路通行的社会车辆需要城市交通管理的介入。
保留学校校门原有轴线关系;由珞珈山路进入学校的车行道系统改为双车道,单边联系信息学部和主校区;原有轴线变成步行交通和纪念性广场空间;纪念性广场标高需抬升1.5米,以避免从珞珈山路进入纪念性广场需要跨越马鞍形行进空间再下行至原始地面广场。
此方案必须得解决下穿通道抬升后影响广场标高的问题,对校门原始地形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