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 新闻要点 >

    研究生扩招:注水肉还是夹心饼干?

      新一轮“考研季”将至,各地高校闹起了自习“座位”荒,熬夜排队占座的场面火爆。

      据媒体报道,今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与2003年的26万多人相比,近10年间翻了一番。

      研究生扩招过后,学校的师资、硬件设备却不一定跟得上,一些专业渐渐出现了学生越来越多,导师与学生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的局面……特别是针对有些实践性强的学科而言,常常是学术与实践严重脱节,研究生们忙得蜡烛两头烧,到头来“拿证”的时候却觉得自己的学历像掺了水,分量掂起来,有那么点心虚。海南、江苏等各地也都出现了“就业学历倒挂”的新闻:本、专科学生的就业率都大于研究生。

      种种现象都在说明,研究生这一快速增长的“高知”群体越来越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学术上不比博士,夹在本科生与博士生中间像极了夹心饼干;工作经验上,6、7年的高校生涯也耽误了一些实践的机会,论适应能力,很多都比不上提前走进社会的本科甚至专科生。

      在一些国家,研究生学历多被视为从本科到博士的一个过渡阶段,但在研究生却被膨胀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其实我们多招些研究生,满足人们的深造需要无可厚非,重要的也不是研究生数量的多少。但是,研究生群体日益增长的焦虑和尴尬也是真实存在的,不容忽略。

      透过现象,我们或许应该认清的是大学教育中一些不得不面对的本质问题:本科扩招导致的教学质量下降;调节机制死板导致的专业之困;教学实践脱节导致的就业难题…..如此种种形成合力,才可能是导致研究生被迫“注水”的真正因素,并不是简单的“扩招”二字就能说明的。

      如果大学能满足学生大部分的教育和知识需求,那么也不会有如此多的人将本该去工作、去进行创造的大把时光花在熬夜背书、翻墙占座上,只为求得一个比高考(微博)竞争更为激烈的研究生席位。这实在是对宝贵青春的一种二次伤害。

      就让我们停下来想想大学的围墙之内还有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不要再把本科时该解决的问题推给研究生。曾经“本科扩招”的经验告诉我们,扩招只能暂时止痛,而那些更深层次的学习、心理和就业危机等待我们的大学去勇敢面对。有问题并不可怕,而逃避问题才是最可怕的。

      新闻回顾

      2012年,我国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计划招生规模达到了584416人,是2003年招生规模的2.18倍,这意味着我国研究生年度招生规模10年扩招了1倍多。

      研究生如此大规模扩招,对于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来说,绝对是个利好消息。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考研(微博)的积极性和决心;二是如果录取分数降低,考上研究生就能免除找工作的烦恼。

      极端

      一个导师最多带二三十名学生

      面对“扩招”,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唐凌教授很忧心:“扩招给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带来了新的压力,以前是一位导师指导2-3名研究生,现在一些学校甚至发展到一位导师指导20-30名研究生,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下滑趋势迫切需要引起重视。”

      有关调查表明,因博士生导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博士生数量的要求,使得我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远远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3名学生的水平。《一位教授:我向“扩招”投降》的网帖则说的更直白:“我以前上课一直是天马行空,因为我相信,所谓教授,一是要有自己的学术思想,二是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但是,一间教室80个以上的学生如黑云压城,我只能重新开始填鸭式的满堂灌。我不记得他们中的任何人,他们也不会记得我讲过的任何事,大家只是在一起为GDP做贡献。拿大学当乡镇企业,我不得不投降;拿学术建设当流水线,追求‘规模效应’,我不得不投降……”

      倒挂

      研究生就业率不敌本科生

      分析这几年的就业率,可以看到一种怪现象,研究生的就业率往往稍低于本科生、甚至专科生。智联招聘《网络求职大学生初次就业与职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华南地区研究生就业率不敌本科生,重点高校本科就业率65.2%,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49.8%,就是佐证之一。

      不少考研学生坦言:读研主要是为了暂避就业压力,希望通过提升学历给自己增添就业筹码。但是,经过几年努力,学历镀了金,就业反而更难。导致这种 “倒挂”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不少用人单位更喜欢本科生甚至专科生,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求难以有效对接。二是对一些重能力重经验的企业来说,很多研究生并没有显示出比本科生更明显的优势,特别是理科研究生更是如此。

      所以说,研究生扩招,问题关键不在于高校扩招多少人,而在于扩招以后,高校培养出的研究生是否能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不高,与社会的需求又不吻合,那岂不是“注水肉”?

      未来

      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培养质量

      实践证明,研究生质量的高低,除研究生本人的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导师的水平。所谓“名师出高徒”,研究生导师的水平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提高培养质量,无论是加强学科建设、调整课程设置,还是对研究生教育整个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大的改革,落脚点还是在导师身上。

      在研究生培养上,以前是“精英教育、高端就业”,现在要了解就业市场,合理调整心理预期,准确定位,大众化教育就是要大众化就业,研究生的培养要在注重知识储备的同时,更加注重应用性培养,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因为就业市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端人才而不是“方鸿渐”。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尽快完善培养体制,如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在某些应用型专业,加大来自科研院所、大型厂矿企业等社会导师的比例,增加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深层次改革。

      研究生的培养并非全部免费,“扩招”必然要带来扩大的教育投入。培养一个本科生每年尚需4-5万元,培养研究生所需的成本想必不会低于此。本科生的学费已让很多家庭承受不起,更何况研究生?

      (北京日报)

      “我也不想啃老,但现实逼得我不得不啃老。”这是王静(化名)毕业一年半后的最大感触,她告诉记者,每逢和别人聊天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研究生学历。早在2009年就有报告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中有多达16.51万“啃老族”,而最近有调查显示,我国逾六成家庭存在“啃老”现象。

      “第一个研究生,也是第一个失业的人”

      早上睡到自然醒,起床后打扫卫生、洗衣服,为父母准备午饭,下午看看书、玩玩游戏,或者到影院看一部新上映的电影……近半年来,王静一直过着这种特“滋润”的生活。

      到今年6月份,王静毕业整整一年。她突然发现,和她同年毕业的同学都已找到工作并稳定下来,只有她仍无所事事,且正理所当然待在家里,享受着父母给予温暖和宠爱。她突然觉得有点内疚。

      2007年,王静考上研究生时,父母特意召集亲朋好友在一个大饭店里为她庆祝,她是家族里第一个考上研究生的孩子。到现在,她都清晰记得叔叔婶婶看她父母时流露出的羡慕。然而,斗转星移,3年后,她却成为家里第一个失业的人。

      王静并不是没找到工作,毕业后她顺利应聘到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这是她第一份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她依然满腹激情、斗志昂扬。用她的话讲:“希望通过这份工作尽快融入社会”。

      然而,工作半年后,由于不堪忍受微薄的工资待遇和超强度的工作压力,她毅然决定辞职。

      两次辞职的“迫不得已”

      王静告诉记者,刚工作时,她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眼高手低”,要踏踏实实工作。但是,整整半年,她的工资都只有1500元,而在那半年里,房租却已由500元迅速涨到800元,几乎占去工资一半多,剩下的钱也只够吃饭用。到去年冬天交取暖费时,她身无分文,不得不向父母要了2000元。“工资低,但干的活并不轻松。”王静表示,由于所在单位是私企,员工不多且每人身兼数职,她除了做文案策划,还要担任部分业务工作,有时还要做财务报表。加班自然是常有之事,且经常连续一个月不休息。然而,他们却没有加班费,年终奖金也少的可怜,这让心高气傲的王静难以忍受:“感觉自己就像做苦力的”。

      从广告公司辞职后,王静应聘到一家网站做编辑。但是工作没3个月,她又辞职了,原因是公司人情味太淡,钩心斗角,让她无法适应。这次辞职后她没再继续找工作,而是收拾行囊回到保定老家。回家后的前两个月,是王静大学毕业后过的最滋润的一段时间:每天睡到自然醒,不用担心打卡迟到,不用担心被老板骂,也不用担心遭同事排挤。当时,她真想就这么陪在父母身边舒服地过一辈子。

      “只为寻找一丁点平衡”

      早在2009年就有报告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中有多达16.51万“啃老族”,而最近有调查显示,我国逾六成家庭存在“啃老”现象。

      记者采访中发现,这些“啃老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王静这样的大学生、研究生,不过,正因如此,他们眼界更高、虚荣心更强,放不下身架。所以,在他们看来,与普通劳动者相比较,“啃老”似乎还是更加有脸面的,因为它毕竟给人一种悬而未决、蓄势待发的错觉。

      “研究生不一定都是眼高手低,我们只是希望找到一丁点平衡。”王静说,准备考研(微博)期间,她每天坚持6点起床、12点睡觉,除了看书、上课,什么也不做。她如此努力,只是希望通过考研能改变她三本院校的学历背景,找到一份好工作。

      然而,连续两次就业失败,打掉了她所有积极性。当她看着研究生毕业的自己,和一群本科生、专科生,甚至中专生干同样工作的时候,一股不平衡油然而生:“总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在王静看来,只有进入大型企业或者事业单位,更好的是考上公务员,才能让她找到这份平衡。然而,去年,她先后参加了国家公务员、省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考试,但均名落孙山。今年,她又参加了新一轮国家公务员考试,虽然成绩还未发布,但她决定,如果没考上还会继续考。

      盲目扩招下的就业困境

      而王静的就业困境,也代表了某些专业毕业生面临的难题。以中文系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中文专业的高校多达500余所,综合性大学、人文社科类高校基本都有文学院或中文系。近10年来,不少理工科院校也相继设立了中文系。这就导致中文专业整体就业市场供大于需。“目前学校存在一大弊端,即专业结构调整不合理。学校招生时,并不是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而是盲目扩招。哪个专业好招人,就扩大该专业的招生比例,由此导致供大于求。”河北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李景生说。“其实大学生就业并不困难,在我省部门乡镇企业,仍然存在‘有业无人就’的现象”。李景生表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啃老”,与长期的应试教育密不可分,读书期间,大学生基本与社会实践完全脱离,缺乏吃苦耐劳的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毕业后选择工作时会束手无策,同时在沟通上也难以与同事和平相处。而企业方面,对毕业生越来越挑剔,能用本科生的用硕士生,能用硕士生的用博士生。另外,企业不愿意承担员工成长的代价,希望一上来就是成熟的员工。“同时,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也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没有和现实连接起来。”李景生解释说,现在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留校的,他们本身就没有工作实践经验,所以在指导学生时,灌输的也都是理想化的规划,而不是教给学生怎样从基层做起。

      编后

      或许我们可以为“啃老”找出很多理由,既可以抱怨扩招带来的教学质量下降,学不致用,也可以为“萝卜招聘”而忿忿不平,但无论如何,每一个18岁后步入成人社会的青年都应当首先为自己写好“自立”两个字作为人生信条。自然界的老狼为了让孩子自己找食,总会在小狼长大时把它赶出狼窝,让它独自去面对自然界的生存竞争,或许这也可以为舐犊情深的父母们提一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