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山村儿童每天爬天梯上学的新闻感动了全国网友,也映射出了西部农村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大家纷纷撰文表达自己的观点。最近,在拜读了塞林格先生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我的心情无法轻松起来!
在所有人看来,霍尔顿·考尔菲德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无可救药的孩子,但为什么会四次的被学校开除,而事实上他自己也的确没有好好的在学校里静心学习?霍尔顿或许不应该出生在那样一个年代里:战后的美国经济飞速的发展,人们从战争的泥潭里走出,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并没有得以提高,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占领着人们的头脑……而年轻一代缺乏理想,于是以一种消极的态度来对并不满意的现状进行反抗,从而诞生了史学家们口中的“垮掉的一代”。
霍尔顿其实是一个当时社会的一个矛盾综合体,考试五门,四门不及格。但他一直强调“我的英文是及格的”;装成大人到酒吧里找酒喝,渴望“喝他妈的一个烂醉”,这其实是他想要逃避现实的一种幼稚的举动;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糊里糊涂的叫来妓女;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的美色;喜欢从小的玩伴琴·迦拉格,但又不能鼓起勇气给她打电话,害怕她妈妈来接;本打算离家到西部去,但由于妹妹的爱而最终放弃……
为什么这样一个并非无可救药的孩子会不用功读书被四所学校开除?关键在于霍尔顿对于自己的未来的生活没有目标。
“学校里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迫他读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卡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而霍尔顿不愿意同流合污,自然而然也就无法好好念书,因此他的不用功其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抗与不满。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又怎能找到“可贵的精神寄托或崇高的理想”呢?学校里的老师大都屈服于现实,可敬的斯宾塞先生对霍尔顿恨铁不成钢:“你难道一点也不关心你自己的前途,孩子?”然而斯宾塞先生并没有看到霍尔顿厌学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的周围全都是伪君子!……”唯一敬佩的先生安多里尼居然可能是个搞同性恋的,他的人生信条也是利己主义的:“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
霍尔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着,他还是一个有梦的孩子,于是他提出成人后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哪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我们的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们对于读书又是怎样看的呢?
回想起几年前的支教生涯,在深入了解中国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并为此努力的尽自己一些绵薄之力的同时,也在努力的思考着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路在何方。
我的调研文章《让无助的心灵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曾发表于《中国音乐教育》,我在做“留守儿童心理调查”的时候与一位四年级四班的孩子王杰顺面对面的进行了一次深谈。这个孩子可以说是非常的聪明,眼睛里流露出了一股子农村孩子很难有的机灵劲儿,上我的课,时常接我的嘴,对于我的一些说法他还要表达他的不同意见。明显的感觉到他在班里拥有较强的号召力。但是,这样一个特点鲜明、个性突出的孩子也表现出了倔强、抵触、空虚等缺点——时常喜欢在课堂上哗众取宠,一般不接受老师、同学的意见,走路、坐姿吊儿郎当……
我和他的谈话主要包括了三方面:一、学习情况。二、生活情况。三、今后的打算。在长达40多分钟的谈话结束以后,我陷入了沉思当中——孩子的父母在珠海打工,为了节约路费,几年才回一次家,孩子在家由爷爷、奶奶照看。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65分,数学19分,平时的业余生活:玩、看电视。当我问道他最喜欢看什么电视的时候,他不假思索的回答我动画片、武打片。当我问起他:“你这样的成绩想过没有,以后打算干什么?”虽然理想对于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而言还太遥远,但是他还是很快的回答了我的问题:“学武功!”真的是毫不迟疑。“学武功干啥呢?”我接着问,“不知道!”这次他略微迟疑了一下,一直和我对视的目光也突然的黯淡下来,低下头去看裤子上磨破的一个窟窿……
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的长大以后的“宏伟目标”是“学武功”,然而却不知道这“武功”学来干啥?哪怕说“除暴安良”也好!这只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
调查资料表明,现在农村孩子的人生目标很少有要上大学的。大多都是“中学毕业以后就去打工”或者“不知道,没想过”,“爸爸妈妈说了算”……对于自己的读书的目的是如此的茫然,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哪怕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卡迪拉克”!
我认为,教育是同时来自于学校、社会、家庭的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而对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担负起了相同的责任。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所致,因此这一本该由三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则更多的落在了学校教育的肩上。
然而,我们忧虑的看到,到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体制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体,课堂仍然以“填鸭式”的教学为主,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仍然是考试的分数,同时衡量老师的工作依然是用平均分、合格率、优生率等等来作为标尺。这样的结果就是老师学生都成为了分数的“奴隶”,“分,分,老师学生的命根!”仍然发挥着它价值标杆的作用。老师的课堂不敢创新,更不敢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到首位,站在为学生“一生”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教学。这样的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几个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不懈追求的?这样的教育体制是流水生产线,每个进入到这里的学生都会变成一模一样的产品,而且还不管产品的质量。
对于这样的现状,我的观点就是“道法自然”!首先,我们搞教育的要先把学生当人来看,尊重他们,对于一些特殊的孩子,要充分了解他的形成原因,不要简单地给他扣上一顶什么“帽子”。第二,要充分的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第三,作为老师、长辈,要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规划,目前的目标;最近的目标;将来的目标。让孩子随时关注自己的人生发展,并在师长的帮助下随时更新自己的人生规划。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自己的世界,让他从小就学会“自己长大”!
回过头来看,作者笔下的“霍尔顿.考尔菲德”不就是现在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的缩影与真实写照?可喜的是,在素质教育推行这么多年以后,我们广大城市的孩子大多已经学会了自己去经历,在老师、家长、社会的帮助下自己去制定自己想要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