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 教育新闻 >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免费师范生政策亟须调

      国家在华中师范大学等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启动已近六年的“免费师范生”,随着近两年第一、二批学生的毕业,愈发显现出其存在的问题。

      “中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西部农村优秀老师缺乏的问题,并鼓励优秀的教师到基层锻炼,实际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六所部属师范院校之一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指出。

      比如,六年培养了5.4万免费师范生,对中西部基础教育的作用、师范大学本身教育的改革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师范院校也在经费上获得了很大支持。

      但在招生形式、培养环节、就业和读研政策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也对华中师大等师范院校的招生产生了影响。“而政策制定、执行部门的不重视,使得这些环节一直没有得到调整。”马敏指出,此次两会他的主要提案就是“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

      应建退出机制

      《21世纪》:总结来说,您认为现在的免费师范生政策有哪些问题?

      马敏:对学生的限制过多过死,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不能考专业研究生不能出国,引起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长此以往,会对师范院校的学术水平造成影响。自己培养的学生不能读研,而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也不太愿意到师范大学读研,只好从专科院校录取。

      而且为中国未来培养最好的教师就是这几所师范院校,长此以往,这些优秀师资从哪里来,谁为重点中小学提供师资?

      《21世纪》:那应该怎么调整?

      马敏:过去,国家给了提前批次录取的政策,那时候录取的学生分数很高,现在是知分填志愿,都偏向报综合性重点院校,师范院校体现不了优势。

      我建议适当给予6所高校自主招收免费师范生的权力,这几年一直给的只是5%,我建议增加到30%的免费师范生可通过自主招生的形式录取,通过加强面试等形式,真正招收到有志从事老师职业的学生。

      《21世纪》:但很多学生一开始在报考的时候并不明白,盲目地报考,如果增加比例是否会问题更大?

      马敏:所以我提出要实行中期筛选制度,可以允许他们在第二学年开始时选择退出免费师范生,同时退还所享受的国家提供的学费和生活费,所退出的名额,可由自愿加入免费师范生的非师范生递补,总额度掌握在10%左右,这样国家给的钱不会浪费。

      《21世纪》:这个10%是如何测算的?

      马敏:这是根据我们这五年的实践,发现大约有10%左右的学生有考虑转专业或退出的想法。

      《21世纪》:对于确实想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读研政策的限制是否会不利于他们专业知识的积累?

      马敏:对,我认为应该允许免费师范生去考学术型的硕士、博士,这是个竞争的过程,不一定都会考上,考上了也可以去读,原来有人担心读了以后不回来。我认为,首先应该相信学生,专业更扎实后再来当中学老师,学校更欢迎,他们自身也更好就业。

      如果真的不回来,那就把享受到国家的钱退回来,就像贷款一样,连本带息还了就行。

      限制过多

      《21世纪》:可以像新加坡一样签订3-5年的服务协议,让学生承诺履行义务?

      马敏:可以。我们现在都是教育硕士,报名就可以上,教起来苦不堪言,因为每年将近两千人在分散的地方,在职读教育硕士,只好每个暑假请回来集中上课,累计两届会有近四千人。

      还有问题是他们要交学费,一年费用大概1万,读两年,没有任何补助,学校也不可能有大幅度拨款。

      《21世纪》:没有减免或补助?

      马敏:没有。免费师范生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参加工作后一般收入较低,经济压力较大。

      但是现在国家对大部分研究生都实行全额拨款,那对免费师范生哪怕拨三分之一也行,以奖学金形式补助到家庭经济困难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头上,再给予报销部分来往的交通费用和伙食补贴。

      《21世纪》:念完后他们还是必须回原地工作,很多学生都很苦恼吧?

      马敏:是的,这个政策非常不合理,读书出来就是为了见世面,现在必须回老家非常受限。其实可以在中西部自由流动,地区按双向选择原则自由竞聘老师岗位,只要对中西部师资有保证就可以,不用完全卡死。

      剩下那些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可由所在生源省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编制和岗位兜底解决。不然现在这种政策,行政部门也很头疼,每年都要把出去的人都接回来安排编制,这不是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么?

      《21世纪》:现在的规划是,免费师范生必须在教育战线工作十年和到农村任教两年,这您怎么看?

      马敏: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认为这个规定太长,不利于整体规划自己的人生和选择多样性的工作,就像刚才说的,新加坡也才3-5年的期限,台湾也就五年。其实五年在教育战线,一年时间在农村锻炼就可以。十年一晃,人生的轨迹可能就定型了。

      我们做了问卷调查,针对六所部属师大,形成了调研报告报到教育部,教育部已经批示,准备要开会研究调整。但这不是教育部一家的事,还涉及到财政、编制、人事等部分,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