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 经典阅读 >

    中国“研寒”折射资源人才双流失危机

      “工作比3年前还难找。”即将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周梦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3年前本科毕业时,曾有机会进入国企的她选择了继续读研,而如今在经历了3个月的求职路后,她有些为当初的决定后悔。

      经过10余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研究生在校人数已经达到了150多万,成为全世界拥有在校研究生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同时,仍有部分研究生面临着“求职的寒冬”,使得当前中国社会教育资源和人才面临着一定程度上浪费和流失的危机。

      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起,研究生的就业率就一直在80%左右徘徊,与本科生的就业率相差无几,在部分地区更是出现了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趋势。

      “宁可在大城市打零工,也不想去西部搞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袁凯告诉记者,地域因素是许多人就业要求的首要标准。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各层次的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低为90.09%,已持续七年不如本科和专科生。地处东北的哈尔滨2012年首次公开招聘事业单位编制的环卫工人,竟有29名硕士研究生报名参考。与此同时,研究生回家种地、街边行乞等“刺眼新闻”也被频频曝光。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这是对人才资源的暴殄天物。”山东大学教授王忠武说,中国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然而高层次人才的扎堆,又可能带来研究生贬值,含金量下降,挫伤社会公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

      不少专家也表示,当前中国中东部等较发达地区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基本饱和,而条件相对艰苦的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人才需求十分旺盛,政府也提供了不少岗位,却难以招到足够的研究生人才。

      地处西南的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熊玉竹告诉记者,学院研究生全部都能就业,社会需求量仍然很大,来晚的单位只能空手而回。

      贵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瑞东说,中国研究生教育过去是为了培养科研和学术高层次人才,而现在有很大比例是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到生产一线去工作。这些投入没能换回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研究生的培养投入。研究生每年教育经费在1万元左右,学术型研究生学费全免,由政府拨出相关经费承担,专业型研究生也只交纳一半或四分之一学费,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和相关投入。

      在刚结束的2013年中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考生人数再次刷新纪录,达到了180万人。“三年研究生读下来仅生活费就好几万元。”贵州大学研究生姚绍将说,但毕业时如果找不到工作或工资还不比过本科生,这样的教育投资很失败。

      “这反映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并没有很好的与市场接轨。”王忠武说,在市场机制下,中国高等教育没能考虑市场需求,这才会出现地域性的“教育投资过度”,即需要高层次人才的地方没有研究生,而大批的研究生却又没做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