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世纪前欧洲音乐的主要现象:
地点:教堂,只有教堂里的音乐才能让人与神进行思想交流;
内容:宗教,教会与音乐紧密相连,音乐应该并只能为宗教服务;
形式:齐唱,单声音乐或复调作品;
声乐:歌词,没有歌词的音乐不能让人领悟到神的思想。
理论:三、六度音程是不协和的;以复调音乐为主;教会调式体系是以古希腊调式为基础,没有伊奥里亚调式与爱奥里亚调式(今天的大小调式)。
不可讳言,格里高利圣咏是中世纪前期音乐发展史上塌伟大的成就。是早期多声音乐“奥尔加农、迪斯康特”的基础,是后来几个世纪音乐家们创作的源泉,是为欧洲音乐发展举行的奠基礼,对于它产生的时代而言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但因此将音乐的内容、形式、体裁作为一种模式长期固定下来,很明显就不可能让音乐得到应有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逆时代潮流而行,只有顺应历史才能生存,这是不以人意志而转移的自然法则,文艺复兴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人文主义的思想产生发展这个历史规律面前,无论格利高里圣咏在以往是多么的辉煌,宗教音乐的坚冰也会被彻底打破,音乐必然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2.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随着文艺复兴思潮的兴趣,“初步具有了以人为本、以情为主的情感论音乐思想”。在市民的家庭中进行音乐活动、在朋友聚会场合进行音乐活动的现象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在当时绘画和文学作品如在《十日谈》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情形。
15世纪末到16世纪,音乐的“复兴”进入全盛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音乐的主要现象:
地点:在市民的家庭中、朋友的聚会场合有了音乐活动。
内容:开始用音乐的手法描绘人的生活,人的感情。
形式:作品篇幅逐渐扩大,多声部歌谣逐渐成长,和声的感觉和意识逐步形成。
器乐:在音乐中逐渐取得重要的地位。
理论:三、六度属于协和音程;主调音乐开始盛行;以大小三和弦为基础的和声理论建立;伊奥里亚调式与爱奥里皿调式(今天的大小调式)获得理论的支撑。
与文艺复兴前的音乐现象相比,以上变化足以让任何人都能看到它巨大的进步;在人文主义思想的感召下,音乐家们的理念发生了转变,思维得到了拓展,他们从意识上逐涛摆脱了神学的束缚(“1547年格列里安更明确地阐述道:音乐主要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门封闭的科学,电不是宇宙的摹本。他们还指出,复调音乐是人而不是上帝创造的”0);而将音乐与人、与人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认为音乐必须以人的听觉感受为出发点(“扎林诺在1558年试图将古希腊的美育论人性化。他说:“对于音乐的一切作用,耳朵是评判员””),因而音乐家不再仅仅为教堂、为王侯,也常常为满足普通市民的需要而创作,(如“马肖写作了大量多声形式的世俗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中除了世俗性的歌词内容外,旋律流畅、和声大胆、节奏新颖”。);他们第一次将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从此音乐从内容、形式、体裁、理论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给音乐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让音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同时专业音乐家们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如作曲家拉索,“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力图通过音乐来描述当时的人物和生活,……既有高度的专业水平,又通俗易解……某些作品至今仍然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欣赏、乐于歌唱”。
3.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特征
由于音乐不再仅仅是宗教的工具,不再仅仅是为了领悟神的意志而存在,更多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故该时期的音乐在变化之后出现了以下特征:
(1)满足人听觉的需要,以人的听觉感受为依据;
(2)和声与节奏适应歌词题材,主调音乐逐步确立;
(3)形成新的音乐风格,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反映生活描绘生活。描绘集市、战争、大自然……”;
(4)更具有民族特点,如法国出版的歌谣里,描写浪漫的爱情、饶舌的农妇等歌曲,“它们带有明显的法国民族特点”;
(5)歌词的必要性受到冲击,器乐的独立:文艺复兴后期人们制造了更多的乐器,如竖笛,弦乐维奥尔(小提琴前身)等,而种类繁多的木管乐器的出现和使用,使乐器的表现力不断增强,地位更加重要,从而“在16世纪前期就成为一种独立的形式”。
(6)音乐理论的发展,为以大小三和弦为核心,以大小调式为主导的调性音乐奠定了基础。
四、总 结
文艺复兴让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在创作中体现出艺术特有的包容性和多面性;通过作品,他们阐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主要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音乐是人而不是上帝创造的,音乐应为人服务。于是,音乐从教堂走近市民,从歌颂神改变为表达人思想感情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从对神到对人,从对上天到对人间,从声乐到器乐,从罗马到各民族,从复调到主调……,文艺复兴似乎仅仅只是改变了音乐的内容、形式、体裁,但观念的改变却对整个音乐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和不可估量的影响,甚至可以说,音乐在文艺复兴的路标指引下,进入了本身应有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