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位已逾花甲之年的老人站在杭州师范大学崭新的大楼前合影留念,这是他们第二次聚会。二十七年前,这些老人曾经在人民大会堂集体被授予学位。他们也被历史烙上了一个特殊的烙印——新首批博士。
198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标志着我国学位制度的正式确立。1983年5月,首批由我国自主招生、独立培养的博士在北京接受国家有关领导人的接见并授予学位,成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们中除了一名工学博士外,均为理学博士,致力于物理、数学、计算机、生物等新及其匮乏人才的领域。
之后,十八人各奔东西,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因种种原因未能重聚。此次再聚首,一个长达二十七年的约定也终告实现。
“他们既是新学位制度的见证者、经历者、受益者,同时也是实践者、探索者和贡献者。”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说,首批十八名博士的诞生是一个开端,开启了探索国家高等教育之路。截止到2009年,我国已累计授予33.5万名博士、273.2万名硕士、1830万名学士,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对于自己的定位,聚会发起人、首批博士之一的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于秀源用了一个函数:首批博士=V(n次方)SF,即这是一群非常非常特殊的朋友。他认为,首批博士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不仅享受了光荣,同时也承担了历史的重担。现在这十八个人已经用行动表明,自己不愧于博士的称号。
我国第一位女博士也是第一位生物学博士徐功巧则认为,博士、硕士就像是国家辛苦栽培出的果树幼苗,不断长大。第一批人数不多,但是到了二十多年后的现在,已硕果累累,象征着国家发展的欣欣向荣。
现在,十八位老人中,最年轻的62岁,最长的72岁,却依旧奋斗在教学、科研的一线岗位。
首批博士也向国家交上了一张满意的成绩单:十八名博士中有中科院院士1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位,曾经担任过高校校、院长或者科学院所长的有4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位,奥林匹克教学竞赛国家领队2位。